首頁>書籍資訊>師苑社會科學叢書(社教.體育叢書)>

編        號 SS1013
書        名 大眾傳播理論(增訂三版)
作        者 林東泰 著
定        價 750元
出版日期 20089
ISBN 978-957-496-303-4

    本書是當前國內介紹大眾傳播理論最完整、最有系統的一本教科書,不僅涵括了數十年來傳播理論多元典範的觀點,同時在各章結語都分別提出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的觀點相互辯證,不僅對大眾傳播理論可以獲得全盤了解,同時對各個理論的發展歷程、彼此程序的脈絡,都釐析的非常清楚,既可以掌握過去數十年的發展軌跡,也可以前瞻未來發展趨勢。

 

 

林東泰

民國三十九年生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社教系新聞組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碩士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博士

經歷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

現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第一章 大眾傳播理論典範發展
第一節 典範的意義
 一、典範的作用
 二、科學典範的革命
第二節 社會科學理論典範
 一、結構功能學派
 二、衝突學派與批判理論
 三、符號互動論與現象學
 四、政治經濟學
 五、文化研究
第三節 理論典範與方法論
 一、量化研究:邏輯實證論
 二、質性研究
 三、批判式/生態式研究
第四節 大眾傳播理論典範的演進
 一、充滿爭議的畛域
 二、典範的對話
 三、傳播理論的發展與典範的脈絡
第五節 結 語
參考書目

第二章 傳播過程研究
第一節 符號、意義與傳播
 一、語文符號的三角關係
 二、符號、社會與溝通
第二節 人際傳播過程
 一、個體內傳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過程模式
 二、選擇性理解
 三、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過程模式
 四、人際虛偽理論模式
第三節 大眾傳播過程
 一、線性傳播模式
 二、施蘭姆的兩級大眾傳播過程模式
 三、威斯雷和麥克林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
第四節 傳播過程與媒介效果研究的關係
第五節 結構主義語言符號學
 一、結構主義及其基本觀點
 二、索緒爾的結構語言符號學
 三、結構主義的擴展及其挑戰
參考書目

第三章 傳播效果萬能論研究
第一節 魔彈理論
第二節 宣傳研究
 一、潘安基金會
 二、火星人進攻地球記
第三節 拉斯威爾線性傳播模式
第四節 說服傳播
 一、傳播者的可信度(communicator's credibility)
 二、訊息結構:片面或兩面俱呈(one-sided or two-sided  messages)
 三、論據呈現的先後順序(primacy effect vs. recency effect)
 四、訴求策略(appeal strategy)
 五、被說服者的人格取向
 六、被說服者與說服者的同質性與異質性(homophily, heterophily)
 七、傳播管道
第五節 可能深思模式──中央與週邊路徑的說服模式
第六節 結語:從說服到廣告行銷
參考書目

第四章 從效果萬能論到效果有限論
第一節 親身影響的研究
 一、拉查斯斐(Lazarsfeld)與哥倫比亞學派
 二、投票行為研究
 三、人民的抉擇
 四、親身影響
第二節 兩級傳播與意見領袖
 一、兩級傳播
 二、意見領袖
第三節 效果有限論
 一、社會和心理因素
 二、克列波與媒介的強化作用
第四節 結 語
參考書目

第五章 新事物傳播與國家發展
第一節 親身影響的擴大研究
第二節 新事物傳播
 一、創新─決策過程典範
 二、採納新事物的速率
 三、接納者的五種類型及其特質
 四、兩級傳播與意見領袖
 五、改變策動人
第三節 廣告效果模式
 一、大眾傳媒出現前的推銷員 AIDA 「欲望型」廣告效果模式
 二、印刷時代的 AIDMA 「認知型」廣告效果模式
 三、廣電時代的「低涉入感」廣告效果模式
 四、強調情緒意念的「情意型」電視廣告效果模式
 五、「認知、情意與低涉入感三軌」的廣告效果模式
 六、「探索型」的網路廣告效果模式
第四節 大眾傳播與國家發展
 一、勒納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二、羅吉斯的國家發展因果模式
 三、依附理論
 四、國際資訊新秩序
第五節 結語與反省
參考書目

第六章 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研究
第一節 暴力肇因及防治委員會研究報告
 一、暴力肇因及防治委員會
 二、電視暴力與真實世界
第二節 美國公共衛生局長研究報告
 一、電視內容與控制
 二、電視與社會學習
 三、電視與青少年攻擊行為
 四、電視與日常生活
 五、電視的效果
 六、電視與成長
第三節 電視暴力研究的幾種不同理論
 一、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或模仿理論
 二、刺激效果理論(arousal theory、stimulating effects)或稱攻擊性線索(aggressive cues)
 三、昇華理論(catharsis theory)
 四、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五、倒果為因理論(reverse causality)
 六、涵化理論
第四節 電視暴力研究取向
 一、行為主義學派研究取向
 二、認知學派研究取向
 三、社會學研究取向
 四、文化研究取向
第五節 電視節目與親社會行為
第六節 結語:爭議不止、難下定論的研究領域
 一、媒體暴力必然導致兒童攻擊行為的視角與其研究
 二、媒體暴力未必導致兒童攻擊行為的視角與其研究
第七節 結語與批評
參考書目

第七章 議題設定功能
第一節 媒體議題設定功能的意義
 一、腦中的圖像與外在世界
 二、新聞媒體設定議題的作法
第二節 議題設定功能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因果關係
 三、個別資料與集體資料
第三節 議題設定功能的研究層面
 一、條件情境
 二、定向需求
 三、切身利害關係
 四、時間間隔
 五、框架效果
 六、立即聯想效應
 七、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第四節 幾點批評
 一、以遲未決定支持對象選民作為研究對象的問題
 二、議題設定效果測量問題
 三、新聞媒體反映社會真實?或建構社會真實?
 四、結 語
第五節 議題設定、評斷臧否與框架作用三者的比較
 一、從第一層級議題設定到第二層級議題設定
 二、框架作用與議題設定
 三、媒體與框架
 四、框架的建構論
 五、議題設定、評斷臧否、框架作用三者的比較
參考書目

第八章 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取向
第一節 使用與滿足的理論架構與基本假設
 一、初始理論架構
 二、基本前提假設
第二節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發展歷程
 一、發展歷程
 二、媒體使用動機類別
第三節 媒體使用與滿足的理論探討
 一、功能性觀點
 二、傳播的社會功能
 三、社會需求
 四、心理需求
 五、追求滿足(GS)與獲得滿足(GO)
 六、期盼─價值模式(Expectancy-value model)
 七、閱聽人的主動性
 八、節目型態理論(genre theory)
 九、生命週期與媒體使用
 十、媒體結構因素
第四節 幾點批評
 一、理論方面的批評
 二、研究方法的批評
第五節 結語:從使用與滿足研究到接收分析
參考書目

第九章 涵化理論
第一節 涵化理論的發展
 一、電視暴力節目側寫
 二、「險惡世界」指數
第二節 有關險惡世界的爭議
 一、賀須的質疑
 二、葛柏納的反駁
第三節 涵化分析
 一、涵化分析的概念與方法
 二、電視涵化共同符號環境
第四節 文化指標研究
 一、文化指標
 二、主流傾向效果
 三、共鳴效果
 四、涵化研究與效果研究的比較
第五節 幾點批評
 一、涵化理論研究方法上的問題
 二、對涵化理論的批評
 三、涵化理論與文化研究
第六節 結語:從文化指標構連批判文化研究
參考書目

第十章 媒體守門人研究
第一節 守門人的研究
 一、守門人理論
 二、編輯部社會化
 三、守門過程研究
第二節 新聞媒體守門人研究
 一、個人層面:個人的態度與價值觀
 二、工作層面:截稿壓力與例行工作
 三、組織層面:媒體所有權
 四、社會與機構層面:媒體與媒體的競爭
 五、社會體系層面:意識型態與社會文化
第三節 新聞與專業承諾研究
 一、承諾的意義
 二、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
 三、如何從「職業」轉化為「專業」
第四節 媒體的角色與經營
 一、媒體與社會體系
 二、市場導向
第五節 結 語
參考書目

第十一章 媒介依賴理論
第一節 媒介互賴理論
 一、社會、媒介與閱聽人的三角關係
 二、整合模式
第二節 新傳播科技
 一、傳播科技的演進
 二、對傳播科技的依賴
第三節 資訊不對稱理論
第四節 資溝理論
 一、資溝研究的兩大取向
 二、資溝假設
第五節 從媒介帝國主義到文化帝國主義
 一、世界體系理論
 二、媒介帝國主義
 三、文化帝國主義
第六節 結 語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與敘事理論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
 一、政治經濟學的源起
 二、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第二節 傳播政治經濟學
 一、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源起
 二、媒介所有權集中化
 三、空間化
 四、符號商品化與閱聽人商品化
第三節 文化研究
 一、文化研究的源起
 二、文化、日常生活與虛假意識
 三、文本分析與製碼/解碼
 四、消費主義與消費主權
第四節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
第五節 敘事理論
 一、敘事學的由來及其主要論點
 二、俄國形式主義主要論點
 三、Chatman 的故事與話語
 四、敘事理論的發展:從結構主義到後現代
 五、巴特(Barthes)的<敘事結構分析>
 六、Bremond 的三位一體敘事結構 
 七、Greimas與敘事結構
 八、解構和後現代敘事理論
 九、新聞傳播與敘事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網路空間與網路傳播
第一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研究
 一、網際網路的發展
 二、網路與網路行為特質
 三、網路行為研究
第二節 虛擬社區
 一 、虛擬社區的意義
 二、虛擬社區的種類
 三、新興網路行為 MUD
 四 、模控人與模控社會 (cyborg)
第三節 網路文本與網路傳播
 一 、網路文本的特質
 二、從實相傳播到虛相傳播
 三、網路傳播與傳統廣播的比較
第四節 網路空間的建構與網路主體性
 一、網路空間的建構與疑慮
 二、真實自我與虛擬自我
 三、網路主體性
 四、網路空間與自我認同
第五節 通訊傳播匯流時代
 一、從傳統電話到手機
 二、上網的動機與滿足
 三、網路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四、通訊傳播匯流與速度文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